每到冬天,耳朵就發癢刺痛,是正常的嗎?
撰文:蘇醫師
人類的耳部構造,不同於鼻、咽、喉等領域,除了以左右邊各一條耳咽管(即歐氏管)和鼻咽腔連通外,可說是獨立的區域,容易發生的病變也不像其他部位,大多和吸道感染有關。耳部整體構造,可分為外耳、中耳及內耳,外耳為一皮膚管道,直接和外界作交通,內耳為包埋於骨頭內之一組神經感應器,有著相當細部的組織構造,只有中耳是以耳咽管和體內交通之空腔。依此,好發的疾患彼此也有所不同,以下為大家分別做簡單的介紹
外耳
直接和外界接觸,耳廓及耳道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常處在低溫或乾燥的環境,可能導致凍傷或乾癢,寒冷時需特別注意耳部之保暖,以防凍傷。若因氣候乾燥導致耳道發癢,則應避免搔抓,若情況未改善,宜盡快就醫治療。
中耳
中耳以耳膜和外耳為界,中耳腔本身乃一大腔洞,內有三塊聽小骨(槌骨、砧骨、蹬骨),負責將聲波繼續往內傳導;較特別的是,在其底部有一耳咽管的開口,在正常時可經由空氣的流通,平衡中耳腔內的氣壓;有感染時也可幫忙排除一些廢物;但當呼吸道感染,尤其是鼻咽腔發炎時,反而變成中耳感染的途徑,造成中耳炎。另外,也可能因為長期鼻寒或其他因素造成耳咽管阻塞,或中耳壓力的失調而產生耳朵的閉塞感,甚至導致中耳積水。
內耳
耳朵的最深部,包埋在顳骨中、內耳後,它將聽到的訊號交給聽神經,再傳到腦部,形成一個完整的聽覺,內耳包含主管平衡的半規管及負責聽力的耳蝸,兩者之間是互通的,其中充滿內淋巴。內耳之病變和內淋巴有相當的關連,當內淋巴生產過度或排放阻塞,會造成內淋巴水腫,產生暈眩、耳悶、聽力障礙等症狀。除了長期慢性的病變,冬季時內耳發生的急性病症,多和氣溫變化有關,溫度降低易造成循環機能不良,導致內耳機能障礙;另呼吸道感染畤,亦可能引發內耳或神經本身之發炎。
內耳有病變時,主要症狀包括暈眩、耳鳴、耳悶、聽障,除了對症治療,進行血壓、感染的控制外,身心休息及飲食控制也很重要,亦需患者自我的配合。
【活動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