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問題

heading

撰寫:陳榆桂 聽力師

常常聽到一些朋友抱怨家中長輩看電視音量開很大或是跟長輩說話要很大聲、講很多遍,讓旁邊的人都誤以為他跟長輩講話口氣很不好,很不耐煩,真的覺得很委屈。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建議帶長輩到醫院做聽力檢查,畢竟有檢查報告有一個明確的數字,可以了解實際的聽力退化情形,多了醫師聽力師的說明,長輩也比較容易信服。

  但是常常看到一些長輩的聽力落在輕度(26-40分貝)中度(41-55分貝)中重度(56-70)時,家人已經覺得溝通很困擾了,聽損的長輩還是覺得:「你講大聲一點,我都聽得到,不需要配戴助聽器。」

  事實上,只要不是在正常聽力閾值(10-25分貝)內,或多或少在聽的部分一定有些微的差異,只是因為聽力的變化是緩慢的,所以長輩在這個逐漸退化的過程中已經習慣了安靜的世界,逐漸忘了原本正常生活環境中的一些聲音,比如:腳步聲、冷氣風扇聲、鳥叫聲、風吹落葉的聲音....一旦佩戴上助聽器,這些聲音重新回到耳朵,長輩反而覺得好吵喔!

  另外一個原因是隨著聽損的時間長了,老人家的年紀也大了,年紀越大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就越差,也越怕麻煩,這些都是造成長輩不願意配戴助聽器的原因。

  基於預防醫學提早發現及早治療的概念,聽力師會建議:只要發現家中長輩對一些聲音的察覺能力變差了,就應該帶去做聽力檢查以便了解聽力的變化,只要不是落在正常值都應該試著去認識助聽器,讓長輩對助聽器先有一些基本的概念,試著自己實際去配戴試聽看看,就不會人云亦云:聽隔壁說戴助聽器不好啦沒用啦!……這類的困擾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戴了助聽器,讓自己的聽神經受到刺激就不容易惡化,不容易逐漸喪失聽辨能力,在緩慢退化的這6-8年的時間也就不會封閉在自己的世界,害怕與人溝通,社交活動變得退縮,導致孤離或是失智,造成家人負擔更重的問題。而且現在的助聽器科技日新月異,已經不是以往印象中很吵、聽不清楚的刻板印象,中高階助聽器設置有連結藍芽手機的功能,讓聽損的長輩不因重聽而降低生活品質,同時享有健康快樂的老年生活。

撰寫:黃妤茜 聽力師

您是否覺得自己聽力有受損呢?除了一般的突發性聽損(俗稱耳中風)、外傷型聽損,聽力的變化往往是無形且難以被察覺的,如老年型聽損。那麼究竟該如何知道自己的聽力已經受損了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跡象中察覺:

溝通困難
您是否常常在與人講話時會需要對方大聲一點,甚至需要別人重複說話的內容?或者是在多人環境下(例如教室、會議、講堂中)會聽不清楚說話者的聲音,但同時身邊的人都沒有這樣的困擾呢?

生活習慣
您在家中看電視時是否會常常被家人抱怨轉太大聲,或者因為聽不清楚所以索性關靜音只看字幕?或者是在接聽電話時會聽不清楚內容,甚至開始很少使用電話?

自覺感受
是否開始在耳內聽到一些嗡嗡聲或是嘰嘰聲?此種現象稱之為「耳鳴」,聽力的損失有時會伴隨某些程度的耳鳴。其他像是耳朵聽聲音時覺得的悶悶的,像是在水中聽別人講話一般。

綜合以上許多方式,您可以先初步判斷自己是否有聽力上的問題,若真的有許多跡象符合您的狀況,就表示您的聽力在某些程度上已經受損,建議您盡快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早期診斷聽力損失可以有效掌握情況,若是長期忽視可能會導致其他生理或心理上的問題。最後,無論是否已經出現聽力障礙的症狀,建議每年應帶家中65歲以上長者接受聽力檢測,才能有效的管理和追蹤聽力上的任何問題。

撰寫:宋聽力師

 耳朵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平時我們看到大大的耳朵稱為「耳廓」,從耳廓到耳膜位置我們稱為外耳;中耳則是由三個人體最小的骨頭-聽小骨所組成,負責將聽到的聲音放大,傳進內耳;內耳包括感受音頻的耳蝸(形狀類似蝸牛的殼)和平衡器官-三半規管,上述的任何一個部分出現問題,皆有可能造成聽力損失。   一般而言,外耳和中耳若是因外傷、發炎、感染造成的聽損可能透過治療恢復,而內耳感受音頻的毛細胞若損傷,因人體內耳毛細胞不會再生的原故,很難透過治療恢復。更進一步的耳朵治療及手術方式,需經過檢查結果及耳鼻喉科醫生診斷,才能確定。

聽損成因及其治療:

【病症位置-外耳】
相關病症舉例:外耳發炎、耳垢堵塞……等
處置與治療:大部分可透過藥物治療、手術,改善聽力狀況

【病症位置-中耳】
相關病症舉例:中耳炎、中耳積水、聽小骨硬化……等
處置與治療:部分無法透過藥物、手術治療使聽力完全恢復正常;若無法完全恢復正常,透過助聽器輔助,配戴效果良好。

【病症位置-內耳及聽神經】
相關病症舉例:老年性退化、噪音性聽力損傷、耳毒性藥物、手術開刀造成的長久性聽力損失等
處置與治療:大部分無法經由藥物、手術恢復聽力,需及早配戴助聽器。

撰寫:陳榆桂 聽力師

在助聽器公司偶爾會遇到一些長輩來保養他的助聽器時,有小小的疑惑:似乎習慣戴助聽器後,把助聽器拔下來,怎麼好像聽不到,明明沒戴助聽器之前,講話大聲一點還聽得到啊?會不會是戴助聽器害他愈戴聽力愈重?這時候聽力師通常會直接再幫長輩測一次聽力檢查,檢查後再比對一年前的聽力,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那為什麼會有這種錯覺呢?

其實是因為我們的耳朵已經跟助聽器融合取得很好的匹配,戴上助聽器後聽得清楚周遭一些細微的環境聲音,也習慣了這樣的語音清晰度,一旦把助聽器拿掉,旁邊的人說話聽得不清楚了,整個環境突然變得寂靜,多少也會有一些心理上的不安全感。雙耳佩戴的長輩這樣的感受也會更明顯,這對老人家來說,戴上助聽器幫助他聽得更清晰、聽得更輕鬆,自然他有多餘的腦力來記憶學習其他的事物,這也呼應到近年來的醫學報導:長期聽損容易造成失智比例增加。

當然也有一些長輩因為佩戴了不適合他的助聽器,的確造成聽力愈來愈重的情形,那什麼樣的機種會有這種隱憂呢?

通常無法依個人聽力分貝數值設定頻率音量的機種,例如類比式的助聽器、口袋機、輔聽器。因為這類機器是將所有的聲音不管語音或噪音都等倍放大,以致於佩戴者因為聽不清楚而越轉越大聲,久了,自然就容易使得聽覺靈敏度變差,等到你發現聽得到聲音卻聽不清楚語音時,為時已晚了。

當然帶了助聽器,聽力還變重,除了買了不適當的機種外,年紀造成的自然老化或是因為疾病、藥物造成的急速惡化也是原因。

因此基於聽神經受損不可逆的生理機轉,聽力師呼籲長輩還是必須先做完整的聽力檢查,在專業的助聽器公司選配,依照選配人員的建議配帶適合自己現狀的助聽器,並依指示逐步適應,定期回門市清潔保養調整,才能真正享受健康快樂的銀髮族生活。

撰寫:羅聽力師

助聽器是幫助聽力有損失的人補償因為聽力損失而遺漏的聲音,從而讓聽力有損失的人聽到完整聲音的一種輔助工具。

  找到專業的選配人員,同時選擇合適的助聽器並且正確的使用是第一步,對於有耳鳴的聽力損失者,它還可以協助緩解耳鳴的情況。第二步,必須清楚助聽器是一種電子產品,勢必會有某些程度的失真,當然越良好的聽神經功能搭配上高階的助聽器一定能解決相當程度的失真問題,但不能與人耳相提並論。因此,要有一個正確的期望值及配合專業人員的指示,再加上一定時間的適應過程為第三步驟。如此才能將殘存聽力的效能最佳化。

  由於大腦聽覺皮質對聲音的敏感度喪失越久,對助聽器的適應期就會越長,效果也越有限,如果在發現聽力損失的初期立即選配助聽器,越早配戴效果越顯著,因此專家建議,助聽器不但要及時戴,更要長時間配戴。

  因此,戴上助聽器就可以完全恢復良好聽力嗎?答案是不會的,這是一個過度的期待,簡單來說,聽力受損時間越短恢復的效果越好,聽力受損時間拖越久恢復的效果越差。

撰寫:黃妤茜 聽力師

在選配助聽器時,最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挑選助聽器。」而市面上的助聽器千百種,從外型到價格都有很大的差異。那麼究竟該如何去做選擇?我們建議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考慮:

【聽力程度考量】
在挑選助聽器,首要考慮到的是聽力程度。因為助聽器的喇叭越大,輸出的音量也就越大,使用的電池越大,同時也關係到耗電量。一般來說是耳掛型(BTE)的助聽器能達到最大的音量,如果聽力的程度為重度至極重度,就不會建議使用耳內機(CIC)或是迷你耳掛型(RIC)等類型。所以在機型的選擇會根據聽力程度而有所區別。
另外還有語辨力也會在挑選上有所限制,若您的語辯力檢查分數越差,就會需要清晰度越高且降噪功能越強的助聽器。

【外觀考量】
如果在聽力程度的許可下,可以選擇耳掛型、迷你耳掛型、耳內型、耳道型等形式,一般來說會根據外觀隱密性來做挑選。但若是手部的精細動作較差,就不會建議使用迷你耳掛機,反而是會選擇較方便配戴的耳掛機。而如果耳朵屬於會流膿流水的濕耳,就不建議選擇耳內型或是耳道型等機種。

【需求考量】
助聽器在市面上的價差極大,主要是來自功能性的差異、音質清晰度及頻道數的多寡。越高階的助聽器會有較多的功能,例如現在許多助聽器都有藍芽串流可與手機直接配對,或是較高的降噪技術可以應付更複雜的溝通環境。簡而言之若您的需求是屬於常常處在多變的聆聽環境(開會、聚餐、音樂會等等),就建議購買功能性較多的助聽器來符合需求。

在選購助聽器時若沒有經過完整的聽力檢查以及專業人員評估諮詢,可能會挑選到不適合的助聽器,配戴起來的效果不佳或不舒適,甚至又要花一筆冤枉錢重新購買。所以在選購助聽器時,建議能尋求專業選配人員的幫助,才能同時兼顧配戴的效果及舒適度。

撰寫:宋聽力師

市面上助聽器的品牌眾多,價位差異範圍甚大,該如何選擇?一般而言,先將助聽器分成兩大類,一種是類比式助聽器,另一種是數位式助聽器。

類比式助聽器,訊號傳遞過程:麥克風→擴大器→接收器(喇叭),為類比式訊號,其降噪音的功能較少,配戴起來舒適度較差,容易將外界雜音一起放大。因其功能較簡單,晶片處理的功能較入門,價位落於幾千元到一萬多元不等,部分藥局也有賣此類產品。

另一種目前較普及的為數位式助聽器,價格從兩三萬~十幾萬都有,此類產品需透過專業人士調整,能符合個別聽損程度及類型進行個性化處理。其價位的差異因助聽器等級的不同,產生區別。價位越高的助聽器,附加的功能越多,例如:自動化的麥克風、回饋音消除、噪音消除功能、更高頻區的頻率反應…等,這些更進階的功能,會讓使用者配戴起來更舒適、更快適應助聽器、滿意度越高。

另外,在選擇助聽器時,常常會聽到不同頻道數的助聽器。通常頻道數越多,聽力師在調整時彈性越大,越能符合聽力圖的曲線,對於各個頻率聽損程度差異大病患,建議選用頻道數中高階以上產品。

助聽器雖然廠牌眾多,但價位各廠牌都差不多,一般建議初次配戴助聽器者,盡量選用中階以上產品,其價位多落於三~四萬以上。若重聽時間很長,初次配戴助聽器時對聲音的適應比較慢,對噪音的容忍範圍比較小,若使用低階助聽器產品,則滿意度低、對助聽器適應時間都會拉長,甚至有些病患因配戴經驗不佳而放棄配戴,這都是造成助聽器配戴效益不佳的原因。

【文章出處-中華民國防聾推廣福利協會:https://reurl.cc/NZ995】

對於聽損者來說,聽損對生活造成的不便,通常是其尋求協助的動力。而以目前聽損的解決方案來說,除了部分中外耳的疾病可以用藥物、手術等方式改善外,若是內耳、聽覺中樞的異常,則多是以聽覺輔具(如:助聽器、人工耳蝸、調頻系統等)為主要的介入方式,因此,很多聽損者心中就會浮現一個問號,難道感音神經型的聽損是無法治癒的嗎?

  不論是環境、基因或是後天影響等因素,都可能會造成感音神經型的聽損。當中,約90%的感音神經型聽損個案為內耳毛細胞、支持細胞等受損所導致的「感音型」聽損,然而,人類的聽覺系統並不像其他部分的身體細胞有再生能力,毛細胞的數量為固定的,當其隨著外來因素、退化等造成毛細胞死亡時,就會對聽覺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且不會再生。

因此,「內耳細胞的再生」也就成為現下科學研究、醫療所瞄準的主要研究方向,以現今的生醫技術來說,不同學派倡議不同的做法,從專攻感覺細胞的再生技術(Specialized Sensory Cell Regeneration)、分子技術治療(molecular treatment)、基因療法(gene therapy)而至幹細胞療法(stem cell therapy)等皆蓬勃發展,然而,近期的研究針對聽覺細胞的再生技術進行統整與討論發現,以現行的技術來說,仍是有許多限制存在的。

  簡而言之,聽覺系統看似單純,其實質上運作卻是十分奧妙與複雜的,不單單只是「細胞的複製與再生」這麼簡單,聽覺細胞的特殊音調組成、運作模式、整合、及其與神經之間的連結互動,都是目前難以克服的挑戰。因此,以目前的聽覺細胞再生技術來說,要在短期內有突破性的進展並不容易,所以針對感音神經性的聽損,藉由外在輔具事先對於聲音進行處理,讓聽者對於聲音接收較為容易,依舊會是聽損主要的處置方式。

未來,是否能藉由再生技術治療聽損

撰寫:羅宇翔 聽力師

“聽力師,我明明就是耳鳴很嚴重,可是醫師卻要我來配助聽器,我還是聽得到阿,只是耳朵會一直有聲音”
“聽力師,我現在走路都常常走的不穩,可是醫師卻要我來配助聽器,我還是聽得到阿”
在醫院及門市聽到這類的說法,其實耳鳴跟眩暈是一個症狀,這些症狀有時會獨立出現,有時會合併出現,但是大多數都與聽力損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以下以症狀角度列出相關病症:

1.耳鳴
若耳鳴在短時間內越來越大聲,或只有單側耳鳴,或合併有眩暈、聽力減退等症狀,要儘早就醫。

2.眩暈
房間、地面或周遭物體圍繞著自己轉動,有時則有乾坤顛倒的不舒服感覺,同時可伴隨嘔吐,身體重心不穩等現象。至於一般所謂頭暈、頭重等等,若不包括移動的錯覺,嚴格來說並不能算是眩暈。

3.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俗稱「耳中風」,感覺到突然的聽力變差、耳悶或持續大聲的耳鳴等。

4.老年性聽力損失
隨年齡增加造成的聽力退化,通常是在年輕時就已經開始。

5.梅尼爾氏症
也就是內耳的膜性迷路出現水腫,常聽到的「內耳不平衡」,患者會感覺到眩暈以及聽力方面的問題。

6.耳毒性藥物、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