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性聽損有治療方法嗎

瀏覽人數:

撰文:陳彥奇醫師

目前,耳科學上可以把聽力損失,分做三種類型,傳導性聽損、感音性聽損以及混合性聽損。傳導性聽損意味著聲音無法有效地通過外耳道傳至鼓膜和聽小骨。原因包括耳部感染、先天性畸形等。

感音性聽損的造成原因

通常,使用手術(尤其是先天性原因)或藥物控制感染為主,聽力有機會可以恢復。感音性聽損是由於內耳毛細胞,或將內耳連接至大腦的神經受損造成的。此類聽力損失的主要原因包括頭部外傷、噪音暴露、感染性疾病、耳毒性藥物或老化。

一旦內耳毛細胞受損,我們無法使用藥物治療,但是早期的聽力復健可以減緩聽力惡化的速度。數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尋找治療聽力損失的方法,尤其是感音性聽損。可惜到目前為止仍無有效治癒方法。但是目前仍有一些方向值得我們期待。

1.幹細胞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內耳幹細胞有發展成毛細胞的潛力。科學家發現幼鼠、鳥類和斑馬魚的內耳中存在幹細胞。幹細胞可以在適當的條件下會發育成與毛細胞相似的細胞。不過研究仍止於動物實驗以及體外實驗,與聽神經的連結也並非與想像中的理想,此外在體內的毛細胞演化過程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

2.前驅細胞活化(progenitor cell activation)-小分子藥物治療

一家名為Frequency Therapeutics的生技公司開發一種名為FX-322的可注射藥物。藥物透過活化耳蝸中休眠的前驅細胞來再生毛細胞,從而治療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但其機制又與幹細胞不完全相同。FX-322已經進行了第一期的安全研究,沒有發現嚴重不良事件。初步的研究顯示單詞識別分數、語音辨識以及噪音背景辨識語音的統計有顯著改善,但是在多次穿刺注射的研究中與對照組聽力卻無明顯差異,看起來這個方向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3.基因治療

研究發現超過三分之二的先天性聽損為遺傳性疾病,近年基因醫學生物技術的進步與突破,包含基因載體與基因編輯將目的基因導入病變細胞或組織中,使原有的缺陷基因的功能得以加強,加上基因檢測的普及,基因療法在遺傳性疾病的應用已獲得重大突破,目前基因療法應用遺傳性聽障動物模型已獲得許多進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應有機會進入人類的臨床試驗。

目前這三個主流研究方向都還在進行中,即使能成功逆轉失去的聽力,看起來也必須搭配助聽器的調整才能讓聲音聽起來更加舒適,冀望有朝一日我們能成功逆轉聽損,讓所謂<臭耳聾>在老年化社會有所突破。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