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學!探討聽力及平衡功能的專業學問
撰文:澄東耳鼻喉科診所 張家維主任
聽力學,是測試聽覺的一門學問,為在臨床應用上有關測試患者是否有聽力喪失,所需具備的種種知識。聽覺心理學,是聽力學的科學基礎,大部分臨床聽力學所用的測試方式,是根據聽覺心裡學以聽覺正常的人,以及聽覺系統有病變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歸納出來的結果。
photo by clevelandclinic
聽力學、聽覺心理學的不同
聽力學與聽覺心理學的基本不同處,在於所使用的方法。聽覺心理學,是用病患的反應來瞭解其聽覺系統。做聽覺心裡學的研究時,首先訂定出實驗的目的,以不厭其煩的方法,向測試對象做詳細的量測,以找出人們對各式各樣聲音刺激心理感受。 至於臨床聽力學,其目的是根據聽覺心理學的知識,發展出一套簡單又省時的步驟,應用在測試可能有聽障的患者,希望能夠很快的找出聽力障礙的性質及病變的部位,以便決定應如何處理。因此,聽覺心理學與聽力學在方法上雖差異甚大,兩門學問之間確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認識Psychophysical Methods
聽力對語言的瞭解,有三個要素:I.響度、2.音調、3.前後順序關係,例如:可以聽出「高」在「雄」之前,是Claassical Psychophysical Methods典型心理、生理的方法。 a.偵測:有就是說問受試者「有沒有聽到測試信號?」或「有沒 探測聽不聽的到 有聽到聲音?」受試者能偵測到聲音信號的最小值,稱為絕對閾值。 ※基本概念閾質:最小能夠察覺到的音量的值。 b.辨別:問受試者兩種測試信號(聲音)「是相同還是不同?」受試者能夠辨別出兩種信號是不同時,其最小差別值,稱為相對閾值。以音量而言,差別值之單位就是dB。
限制法
變數由施測者操縱聲音的刺激變數值(如音量),是一步一步地增強或減弱,受試者在聽到刺激聲音時告知實驗者如此反覆測試直到計算出受訪者能夠聽到刺激音最小值之平均值,將之稱為絕對閾值。 在第一次測驗中是用增強法從stimulus intensity-I0 dB開始,在音量4時,尚未聽到聲音;音量5時聽到聲音,則此次測驗結果值為4.5。接著,第二次是減弱法,所得到的結果是3.5,第三次是用增強法,所得到的結果值為3.5,第四次是用減弱法結果值為4.5,最後聽覺閾值是每次結果值的平均值是4.0。
限適應法
變數由施測者操縱聲音的刺激變數值(如音量),是一步一步地增強或減弱,受試者在聽到刺激聲音時告知實驗者如此反覆測試直到計算出受訪者能夠聽到刺激音最小值之平均值,將之稱為絕對閾值。 在第一次測驗中是用增強法從stimulus intensity-I0 dB開始,在音量4時,尚未聽到聲音;音量5時聽到聲音,則此次測驗結果值為4.5。接著,第二次是減弱法,所得到的結果是3.5,第三次是用增強法,所得到的結果值為3.5,第四次是用減弱法結果值為4.5,最後聽覺閾值是每次結果值的平均值是4.0。
限連續刺激法
變此為目前最優的測試法,是在每個音量上,測試能聽到次數的百分比,也就是在每一個音量都能給受測者幾次刺激音,然後計算有聽到的百分比。
【活動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