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1316原則」不要錯過孩子語言發展的黃金階段
文章撰寫:虹韻助聽器
語言發展的黃金關鍵期
語言是孩子溝通、學習與成長的重要基礎。
嬰幼兒在出生後的前六個月,是「語言與聽覺發展的關鍵黃金期」在這個階段,大腦具備高度可塑性,若能及早發現聽力異常並介入,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正常的語言能力,甚至能讓在日後的學習和社交上與同儕無異。
王堂權醫師曾分享一段體驗:他在美國進修時,發現一位配戴人工電子耳的學生,無論反應或對話,幾乎與一般人無異,讓他深刻體會到,若能及早發現聽力問題並接受治療,孩子的語言發展完全可以趕上同齡人。
什麼是人工電子耳:人工電子耳是一種植入式電子裝置,透過手術將電極植入內耳耳蝸,直接刺激聽神經,繞過受損的耳蝸部分,幫助重度或極重度聽損者恢復聽力。
「1316原則」守護孩子聽力健康
為了避免錯過孩子語言發展最佳時期,國民健康署特別提醒家長,務必掌握「1316原則」:
- 1個月內:完成新生兒聽力篩檢
- 3個月內:確認是否有聽力損失
- 1個月內:若有聽損,盡快選配助聽器或相關輔具
- 6個月內:開始接受聽語療育
這四個步驟是守護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若能在6個月大前介入,就能大幅提升孩子的語言理解、溝通表達與社會互動能力。
為什麼越早發現越好?
過去台灣的聽損孩子常常是在過了幼兒期,才因為明顯的語言落後被帶到醫院檢查,錯失最佳學習時機,但隨著政府推廣新生兒聽力篩檢,自101年起至今篩檢覆蓋率已超過九成,成效名列全球前茅,每年約能提早發現近800位聽力受損兒童。
提早篩檢與治療的好處包括:
- 幫助孩子在語言學習期不落後
- 減少就學後的學習困難
- 避免因聽不清楚造成情緒困擾與社交障礙
- 提高未來在職場與生活中的自信
聽力篩檢後,還是需要繼續關注!
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並不代表孩子一生聽力無虞,孩子仍可能因遲發性聽損、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或藥物使用導致聽力受影響,若發現 3 至 4 歲的孩子出現語言落後、講話不清楚或經常對呼喚沒反應,都應盡早帶去耳鼻喉科檢查,以避免錯過治療時機。
「聽力是語言的起點,也是學習與人際互動的基底」
掌握「1316原則」,能讓先天聽損的孩子透過早期診斷與介入,享有和一般人一樣的語言發展與人生機會,每位孩子都值得被聽見,也值得擁有快樂成長的黃金童年。
【活動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