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戴」助聽器,還要去「適應」助聽器

瀏覽人數:

一般人對於助聽器的刻板印象,多半認為和眼鏡一樣,只要依照聽力檢查結果配好助聽器,戴上以後就可以恢復正常的聽力。可惜聽力和視力的產生機制完全不同,助聽器的設計也比眼鏡複雜許多。也許是沒有好好的溝通,也或許是對助聽器有過高的期待,因此聽障朋友往往使用助聽器沒多久就放棄,並將其束之高閣,實在可惜。

對於助聽器,我們不光只是單純地 「戴」 ,還要學習如何 「適應」 ,才能達到改善聽力的效果。

為什麼比起眼鏡,配戴助聽器需要更長的適應時間呢

一般近視或遠視的病人,其原因來自焦距過長或過短, 所以我們只要戴上眼鏡,利用 光學的原理,即可改善其視力。但是聽損的原因比較複雜,除了由外耳至中耳因聽力傳導發生問題所產生的 傳導性聽損 (conduction hearing 外,還有因內耳毛細胞(和接受聲音訊號有關),或是更裡面的聽力神經細胞缺損所造成的 感音神經性聽損(Sensory neural hearing loss) 。

所以如果只是單純的放大聲音,只能改善一部份傳導性聽損的問題。並無法改善語音辨識變差的感音神經性聽損問題。



所以助聽器的設計方面,無法像眼鏡只是用光學鏡片來改善,而是需要更複雜的結構。把助聽器拆解來看,可分為三個基本部份: 麥克風、擴大器及喇叭 。

而其原理是由麥克風蒐集聲音,擴大器處理雜訊再將聲音放大後,最後經由喇叭輸出傳送至耳朵內。由於助聽器可將聲音蒐集及放大,所以可以改善傳導性聽力障礙;至於內耳毛細胞及聽神經細胞缺損所造成的聽力障礙方面,隨著數位化晶片的進步,助聽器的擴大器部份,除了放大聲音外,更可將訊號數位處理,以降低雜訊和噪音,並增加聲音的清晰度,所以也可以幫助改善感音神經性聽損。

但是處理過的訊號,仍無法達到聽力正常時抑制噪音和回饋音的效果,因此必須一段時間來適應並認知新的聲音訊號。

所以我們才說, 助聽器不只是「戴」,還要去「適應」。

在適應助聽器,改善聽力方面,有很多的方法和訣竅
在此提出兩個基本的概念參考:

1.剛開始戴助聽器時,由於聽覺系统必須重新學習如何認知由助聽器處理過的聲音訊號,所以不要勉強自己戴太久,而且在自己覺得舒服的情況下戴。要適當的休息, 逐日慢慢增長帶助聽器的時間 。

2.一開始幾天,必須 先在安靜、單純的環境下戴助聽器 ,一般建議在家裡。除了可以減少背景音的干擾,也建議家人對話時,能放慢速度,並面對面和聽損家人說話。等到習慣後,再進入較複雜的環境,如馬路上走走逛逛,最後再進入餐廳,醫院,市場等環境,循序漸進。

根據國外的報告,大約有 7 8 成的聽障患者,戴助聽器後會感到滿意。可是在台灣,戴上助聽器後的滿意度卻不盡理想。我想大部份的原因在於對助聽器的認知不夠,助聽器不單是「戴」上就好,還需要耐心及恆心去「適應」,去重新體會聲音帶給生命的美好。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