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長輩「適應」助聽器,這樣做更有效!

瀏覽人數:

資料來源:郭亮寬醫師

助聽器與眼鏡的差別

許多人對助聽輔具存在刻板印象,認為它就像眼鏡一樣,只要根據檢查結果選配,戴上後就能讓聽力恢復到正常水準,這樣的想法其實不正確!

視力問題多半來自焦距過長或過短,眼鏡可以透過光學原理立即修正;但聽損的成因卻更為複雜,可能包含:

  • 傳導性聽損:單純依靠聲音放大即可改善
  • 感音性神經聽損:單靠「放大聲音」並不能解決語音辨識的困難

助聽器雖能幫助改善,但並不像眼鏡一樣能立即恢復聽覺,過度的期待往往會讓使用者短期內放棄,非常可惜。

助聽器的核心原理

助聽器的基本運作,是透過麥克風收集聲音,經過放大器處理,再由喇叭傳入耳內,隨著科技進步,大多數助聽器已導入數位訊號處理技術,能有效:

  • 降低背景雜音
  • 減少語音干擾
  • 改善語音清晰度

即便科技已經大幅提升處理能力,大腦仍需要時間來重新適應這些經過處理的聲音訊號,才能真正理解與辨識。

>>延伸閱讀:詳細助聽器推薦介紹與選購指南

為什麼剛戴助聽器會覺得不舒服?

多數高齡聽損者的聽力退化是逐漸發生的,當他們意識到需要助聽器時,往往已經有好幾年沒有接受完整的聲音刺激。

這時候突然透過助聽器放大環境聲音,大腦會感覺刺耳、不習慣,甚至造成壓力,因此助聽器對大腦而言其實是一種復健,需要時間與耐心,讓大腦重新學會「辨認聲音」

助聽器配戴適應

循序漸進才是關鍵

助聽器的選配過程中,必須進行充分溝通,了解適應期的重要性並由專業聽力師進行逐步調整,通常會循序漸進增加助聽器的放大程度,讓使用者能逐漸熟悉新的聲音訊號,減少不適與壓力。

建議在選配與調整時,邀請家人一同參與,不僅能增進理解,也能幫助聽損者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更多支持,加速適應的過程。

助聽器的使用,就像一段「聽覺復健之路」,它不會立即恢復聽力,而是需要時間去適應與學習,唯有在充分理解與專業調整下,助聽器才能真正成為聽損者生活中的重要助手,提升聽覺體驗與生活品質。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